来源:农委
2008年,在“突破阜新”精彩开局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势推动下,我市农业理清发展思路、加大投入,调整结构、提升质量,加快发展、连创佳绩,希望的田野上捷报频传:
——粮食产量获得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创下20.27亿公斤的历史新高,比历史上粮食产量最高的2005年增产1.57亿公斤。
——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生猪、奶业、肉鸡、白鹅等14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保护地生产实现规模化发展,总面积超过10万亩。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增长22.3% 。
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生产巨大热情
“去年光粮补我就得了近1000元,你说这样的政策谁能不爱种地!”阜蒙县新民镇上排山楼村村民杨树的一番话,道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
去年,我市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增产增收措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去年,全市粮食直补资金达3.0475亿元,比上年增加1.3775亿元,同比增长82.5%,全市农民人均获得补贴款288元。良种补贴面积由上年的75.8万亩增加到239.3万亩,补贴资金由817万元增加到2449.5万元,相当于上年的3倍。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由上年的7大类24种增加到9大类33种,特别是将18——25马力小四轮拖拉机、小型农业工程机械等也纳入补贴范围,单机补贴最高限额由5万元提高到8万元。
结构调整成为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的新支点
阜新镇白玉都村从2006年开始抓蔬菜保护地建设,到2008年,全村已建成日光温室近千栋,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户均一棚的目标,人均收入实现7000元,其中蔬菜保护地收入就占了4000元,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圆了全村农民增收奔小康的梦想。这是我市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
通过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加大投入,近年来设施农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而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市设施农业建设面积为历史之最。目前,总面积超过10万亩的蔬菜大棚铺展在阜新大地,实现了保护地生产的规模化发展,设施农业真正成为了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为圆万千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市委、市政府把巩固壮大优势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重点抓好奶业、生猪、白鹅、花生等14个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全市累计建设机械化挤奶站88个,建成奶牛饲养小区53个,规模化饲养水平达到95% 。全年奶牛饲养量达5.5万头,比上年增加1.5万头,我市已由过去的全省奶业欠发达地区,跻身到全省第二大奶业基地。此外,生猪基地、肉鸡基地、白鹅基地、肉驴基地、肉羊基地的建设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133.5万亩,比上一年增加了50.7万亩,增长61.2%,也创下历史新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形成了农村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科技兴农为农业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的科技水平。
2008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继续开展科普之冬培训、科技入户工程培训等多种科技培训活动,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976次,培训11.2万人次;组织声像培训278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1.5万份,赶科普大集43次。各种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种田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重点推广了农作物规范化高产高效栽培等十几项农业实用技术,其中新品种应用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200万亩,地膜覆盖43万亩,种子包衣220万亩,农田化学除草20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治350万亩。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使我市农业生产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此外,去年,我市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激发农户自筹资金投入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热情,使全市农机装备水平迅速提高。全市大中型拖拉机已达3.85万台、56.5万千瓦。全市大田玉米、花生适于机械化播种的全部实行了机械化播种,加上其它作物,机播面积已达350多万亩。
2008年,阜新农业谱写了灿烂而辉煌的一页。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年来阜新农业人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的身影和铿锵有力的步伐,也看到了阜新农业的发展轨迹和收获的累累硕果,更看到了阜新生机勃勃、产业兴旺的未来。
|
[ 关闭窗口 ] |